迷雾追踪的凶手是谁(意大利迷雾追踪大结局凶手是谁)

为所有的留守儿童祈祷:在未来,你终会遇到一个强大的自己,能够理解你当初无法理解的奥秘。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自己,选择正确的。也许你等不到童话里从天而降的英雄,但你可以做一个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凡人。

\u3000\u3000看到第一个案例的时候,感觉剧组很现实。直到第二个案子结束,我才意识到,演员阵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理想化的。

\u3000\u3000用了24集,两次绝境。我们想引起人们关注和深思的是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。这些问题不是个体问题,而是群体问题。

\u3000\u3000是城乡发展不平衡,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。

\u3000\u3000不可否认的是,无论是第一种情况下的“吴念生”,还是第二种情况下的“袁晓东”,都选择了用偏执和激进的方式处理问题。这是他们的“罪”,而且是明显的罪。

\u3000\u3000明了的罪恶背后,为什么这些“罪犯”能让绝大多数观众感同身受,至少是理解,因为迷雾背后有一个“暗罪”埋在下面。

\u3000\u3000片名《迷雾追踪》,是追踪罪犯吗?每一个案件都是在最后一集之前,前几集已经知道谁是嫌疑人,最后一个凶手是谁。

\u3000\u3000真正透过迷雾追踪到的,恰恰是凶手背后的故事。通过一个个的故事,我们可以揭开一个群体所面临的困境,以及由此可能衍生出的悲剧。

\u3000\u3000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血腥的方式去揭开这些群体问题?

可悲的是,如果不是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剧情,这些群体所面临的共同斗争几乎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,在舆论中失去了声音。

关心这些问题的人屈指可数。他们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。

\u3000\u3000在知乎和豆瓣上有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好文章,但是关注度不高。但是,我们很少在朋友圈看到这些文章被转发,或者在饭后听身边的人聊天。

一个和在城市工作的女人聊天的机会。谈到孩子,她泪流满面。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,只好给她一张纸巾,耐心听她说。

\u3000\u3000她一边抽着鼻子,一边聊着夫妻俩今年攒了多少钱,明年就可以让孩子在离家很远的学校周边租房子住了。她说老人没帮他们带孩子,弟媳们对孩子被老人管还是有很多怨言的。最近孩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,不知道如何整理思绪投入到学习中,让自己以后有个发展。

\u3000\u3000我问她:“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过来一起住在这里?小就是小。如果至少能凑合一个,就方便教育了。”

\u3000\u3000“做不到”,然后她给出了一系列理由,听起来很复杂。说到户口,学费高,而且没有名额。因为不太符合逻辑,也因为对这一块本身不太了解,最后不知道有没有可以实现的路径,还是个人原因。

\u3000\u3000又问她“那你为什么不回去?等孩子住到高中再出来?”

\u3000\u3000“种了一年的地,不够一个孩子吃。要等它出来才能做。”

\u3000\u3000于是,她的孩子和村里其他很多孩子一样,成了留守儿童。

\u3000\u3000讲她的故事,就是为什么杨洋的妈妈最后去了“千千”。其实她也是个可怜人。白天她筋疲力尽,晚上找到千千可能会哭。

\u3000\u3000留守儿童会不会像“袁晓东”一样?当然不是。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标签,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轨迹。只是人类有共同点。童年发生的事情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
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了很久。后来我十几岁的时候,看到当时拍的一张照片,想撕了它。因为照片上的孩子,他们穿的衣服很脏,满身是油,满身是灰。从幼儿园到小学,喜欢和我玩的孩子不多,有的是其他被排斥的孩子。我当时很自卑,不太明白为什么别的孩子不喜欢我。但如果我不是现在的我,我会是另一个孩子,我很可能不想和那个在一起。

脏的自己玩。虽然这些我后来都明白了,但我喜欢一个人,从此在自己的世界里。和

不是说社交能力不足,只是更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,不太会寻求帮助,怕被拒绝吧,我猜。

\u3000\u3000为什么父母要把我交给祖辈照顾呢?他们也是没办法。我们当时住在郊区,房子是上一代传下来的。但是我的学籍却在市中心。所以当时父母轮流用自行车载着我天天长途跋涉的从郊区赶往城市,日日如此。由于睡眠不足,年少又特别嗜睡,经常在父母自行车的后座上就睡着了。好在是遇到了很多很多好心人,看到我在那里打盹儿,就不停的提醒我父母,孩子睡着了,快下来看看,别掉下来了。于是下来走一段,精神精神,再坐上去往家赶。时间长了,大概他们也心疼我,就把我寄养在离学校近的祖父母家里。但当时祖父母家还有其他人在住。

\u3000\u3000那时候我经常重复做一个噩梦,甚至我长大了还在想,这个噩梦到底预示着什么呢?

\u3000\u3000梦里我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,他像往常一样奋力的往前骑着,我们不知怎么的,骑进了一个巨大的肋骨当中,肋骨一个楞一个楞的,骑在上面很颠簸。我紧紧地搂着爸爸的后背,可还是没能够抓住,癫得飞了起来,重重的摔在肋骨上,硌了一下,很疼很疼。我大声的喊爸爸,但他好像什么都听不到,还在奋力的骑,离我越来越远,直到看不见。每到此刻,我就吓醒了。这个梦,我做了很多年。

\u3000\u3000其实寄养在别人家并不舒服,这跟是否被善待无关。祖父母待我很好,但我没有归属感。

\u3000\u3000有一年新年,其他叔叔伯伯姑姑嫂嫂姐姐妹妹都来了,一家人一家人的,一起吃糖,一起嗑瓜子。我穿着上一年的衣服,就在门口等,等我父母来,等了好久好久,见谁都问,我爸妈怎么还不来呢?被我絮叨的烦了,大人们也都不耐烦起来,没好气的让我跟其他同龄的孩子一起去吃瓜子去,不要烦。然后大年三十的下午,我一个人偷偷躲到了没人的楼道里哭了。后来父母终于来了的时候,我狂哭的吼他们怎么现在才来,怎么现在才来,怎么现在才来?

\u3000\u3000当时所有人都愣住了,不知道我是怎么了,所有人都待我很好,怎么搞得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了一样呢?

\u3000\u3000讲这个故事是想说,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很敏感的。看着别人都有自己没有的时候,会很容易掉入到一些不可解的情绪中去。所有这些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影响一个人生活、工作、择偶。父母不在身边,会让幼小的孩子怀疑自己是否被无条件的爱着,只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不够,远远不够,因为他们会更看重缺失的,如果长久的缺失,他们会先觉得自己不够好,然后恨父母,最后有可能恨所有。

\u3000\u3000其实那段时间,我父母经常来看我,我每周也都回家一次。所以我几乎无法想象留守儿童的遭遇和心理感受到底是什么?

\u3000\u3000没人管的孩子会不会更容易被校园暴力伤害,当然。老师会更倾向于看顾那些家长有正反馈的学生,毕竟一个老师要照看50多个学生,她关心不过来。甚至有些更丧失师德的老师,会为了故意讨好某些权贵的贵子,在他们作贱校园暴力受害者时视若无睹,在需要有人出来背锅的时候,把没人管的孩子拎出来当替罪羊。一句老话怎么说的“柿子要挑软的捏”。伤害这些孩子,几乎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。只有这些被伤害的孩子,终身背负伤口。

\u3000\u3000以上,我都经历过。所以才总是跟祥林嫂似的,见到其他的孩子有可能经历这些的时候,去和他们父母絮叨这些陈年往事。初心大概和剧里的“袁晓东”不想让表弟杨阳成为第二个自己差不多吧,不过是没那么极端罢了。都是在做对自己没什么用,别人也未必感激、理解,没准儿还能惹人讨厌的事儿。

\u3000\u3000所以,看完第二案,会感觉很无力。你无法指责杨阳的妈妈,也无法就简单的给袁晓东贴上一个坏人的标签。只能默默的期待杨阳坚强,希望未来长大的杨阳能够穿越时空抱抱当初弱小的自己,告诉他很多很多心里话。

\u3000\u3000而这明罪背后的暗罪,即便是知道了,我们又能够去做什么呢?只能是跑去豆瓣或者知乎,转发一些关注留守儿童的人写的文章,期待可以有所作为的人,不要像那个没有师德的老师一样视若无睹。

\u3000\u3000为所有的留守儿童祈祷:未来,你终将遇到一个强大的自己,能够看懂曾经看不懂的谜团。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罪于自身,选择做对的事情。也许你等不到一个童话里从天而降的英雄,但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挺身而出的凡人。

首发于公众号(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),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,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。❤欢迎关注❤。